从上海自贸区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原创)

  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上海政府也多次强调自己要改革不要政策,可以看得出上海乃至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面的决心与信心。我认为成立自贸区的意义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进一步向海外开放,扩大经贸往来范围,确保普遍过剩的国内出口行业能够继续生存;第二个是金融领域改革,小范围试行利率市场化与汇率自由化,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第三个是构建新的国际贸易格局,打破世贸体系之外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与垄断。
  一、向海外开放扩大经贸往来范围
  首先,就目前中国自身情况来说,放开经济领域扩大开放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不得已为之的做法。由于建国之初受思想意识形态及国际政治形势影响,使得中国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此后20世纪70年代的连续两次援引外资方案,都使得中国政府深陷负债危机,为了解决外汇负债问题,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作出了发展沿海经济的决定,并随之造成了经济增长对出口的惯性依赖,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连续席卷全世界,海外国家经济乏力,消费市场萎靡,影响到了中国出口业的生存。中国政府为应对那次危机,提出了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虽然是挽救了国内大多数企业,但也错过了经济转型的最好机会,而产能过剩的这颗隐形炸终于在2012年之后被引爆,大批产品滞销海外,而国内消费市场又不能及时消化与吸纳这批产品,造成了以生产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出现下滑,实体产业的不景气又推高了虚拟经济与投机领域的资产泡沫,此前投资过热所引发的货币通胀、高杠杆及资本流动异常的负面影响也都相应显现。
  但是,除了投资,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增速保障,因此,首要任务还是要保出口,决不能把海外市场给丢了,因此,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继续扩大开放保出口。目前海外市场频频受国外资本势力的封锁与抵制,而国内企业却无力支撑抗衡,如光伏产品被欧盟所征收的反倾销关税案,这就是大上特上项目,破坏性发展产业,没有形成经济战略所带来的弊端,那就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改变,但是庞大的经济体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变,维系现有产业格局成为不能回避的事实,而如何化解过当前剩产能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关键一步棋。
  这个时候,除继续靠海外市场保持产品输出这个被动而为之的手段外,根本上还是得依靠国内市场来吸纳过剩产能,为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将低端制造业升级成高端制造业,不断在发展中尽快转型,在转型中全速发展,最终实现经济转型,这样才能转变过度依靠海外市场,产品投入产出比大且附加值低,容易受到国际因素影响的不利局面,真正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型出口。
  上面所提到的国内市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中小商品消费市场,而是城镇化建设这个大市场,一方面中国农村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通过剪刀差为城市输出原材料与必需品,让城市工业体系得以在资本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奇迹般积累大量原始资本,而在城市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出现过剩情况下,农村又转变角色,作为缓冲器,吸收了过剩工业产品,化解了城市产能危机,可以说,没有中国农村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大工业化。
  但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社会经济活动货币化与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本这个稀缺的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入到城市,而且受到政策方面限制,造成了城乡之间差距拉大,不能正常流动且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共同分享有限的农业创造价值,使得单位收益越来越低,农民收入水平越来越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问题被逐渐放大,并由此形成了农村落后、农业落败、农民贫穷的三农问题。
  可以说,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启动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还是刺激内需拉动国内经济二次增长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发展红利足以让中国继续维持数十年快速发展。城镇化不同于以往发展大城市式的城市化,其范围在建制镇与中小城市,在农村本地发展工业创造就业、吸纳就业、安置就业,减少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输入人口,甚至可以吸引原来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就业的外来人口回流到农村就业,这将极大缓解城市病,化解城市与农村乡镇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转化的非农人口还能够间接创造巨大消费需要,为城市工业生产创造出稳定的消费市场,而不是一味的靠打压价格来寻找市场。因此,相对于被动地保海外出口市场,城镇化才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金融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
  第二个金融改革方面,短期来看,象征意义绝对大于现实意义,因为金融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到市场经济确立之前的这段时间,人民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是方便经济核算的一个计算单位,商品货币化进程缓慢,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中,与国际金融大鳄相比,中国金融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懵懂小孩而已,幸好有资本项目管制这个手段保护着,随着经贸往来范围的扩大,国家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趋近,对国内资本开放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也让国际资本对我国金融的威胁逐渐突显出来。
  怎么来说,将上海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考验的还是中国政府对金融风险的管控力。其实,按照中国经济发展来看,国内货币供应不算少,至少从M2就能看出来,最近10年增长太快,远超过经济增长水平,说白了就是中其实不缺钱,但是为何银行钱荒问题总是频频出现,这是因为大规模货币没有支持实体产业,而是异化流向了金融领域,本身金融领域是以实体产业为基础,现在反而摆脱实体走向虚拟,造成了本体的不稳与泡沫,因此,一旦实体经济发生危机,将连锁戳破虚拟经济泡沫,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眼下,应该把已经印出来的货币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如果实体经济所创造的资产足够多,相应增发更多的货币有了承载物,那么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也就是说货币发行不是问题,关键还是国内货币流动与国际货币交换问题。
  谈到国内货币流动,就要从利率市场方面来看,利率改革进程可谓缓慢,至今也仅仅是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而存款利率仍然受到限制,存款利率管制造成了国有大中型银与小型民营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国有银行能够挟国家身份背景这个优势大规模揽储,导致货币资本大部分是由国有大型银行所把持,其奉行的是商业运作理念,虽然将货币贷给信誉高和风险低的国有企业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不能被过多指责,但却间接地造成了社会大多数小型实体企业经常性地融资难融资贵,支撑了国家经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其背后表相就是国内金融资本配置出了问题,而恰恰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派生了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的火热。
  说到这个互联网金融,就不得不说一说前一阵火热的打车软件这个话题,表面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争夺客户的商业大战,其实背后图谋网上银行才是真,从阿里巴巴这些年的商业发展来看,它已开始经布局网上银行,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具备放贷功能,阿里巴巴余额宝具备变相吸收存款功能,现在只需要用余额宝向小贷公司输送资本即可(可以把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让基金来购买,加大货币流动性,等同于扩充原有资本),那么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了,而且是不受实体银行政策限制的银行(没有存款准备金限制)。
  打车大战打的不就是网络用户使用依赖和企业信用么,有了企业信用度及客户的使用依赖惯性,还愁吸收不到货币吗,之前融资大战烧的好几个亿与真正做成网上银行所能带来的利益相比,不算多。正是由于利率管制所造成的国内货币配置问题,让民间资本看到了中小企业对于资金需求的巨大商业市场,所以才能这么大手笔烧这么的钱来火拼市场。
  从国内银行业来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一方面会造成国有银行揽储能力与收益额度的下滑,就势必会带来中小银行与传统大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争夺储蓄而拉抬利率,加之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竞争,压缩银行业盈利空间,可能前期会出现小型民营银行连锁倒闭这种恶性问题的发生,但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是正常现象。因为,银行这个行业就是商业性质的,根本没有以政府信用做背书的说法,是存在破产倒闭风险的,更何况是经营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银行。既然要放开金融领域,就不能畏惧银行业会出现的各式各样风险,那么把银行存款设立一个保险制度,就能相对规避一些风险了,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再加上利率全面放开,小型民营银行才有与传统大型国有银行竞争的资本,这样,才能实现国内金融系统的健康全面发展,才能抵御来自国外资本的金融风险。
  谈到国际货币交换,就要从汇率市场方面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来不断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从多年以来出现的贸易顺差来看,人民币相对美元确实被人为低估了,是应该涨一点,但是汇率的丝毫变动会对出口造成巨大影响,如果升值,一直以来依靠廉价资源与密集劳动力所制造产品价格优势将荡然无存,直接失去海外市场占有,进而造成国内生产制造行业的衰败。
  就目前来说,三驾马车中出口对于中国来说依然很重要,决不能轻易丢了,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对汇率人为干预,给全世界造成了一个预期:人民币长期不会贬值,投资人民币稳赚不赔。这很危险,不仅容易被国际资本所攻击,像98年亚洲多国货币同样是政府干预固定汇率,国际资本所利用股票与股指期货市场对其进行了套利攻击,连续造成整个亚洲范围内的经济崩溃。保持固定汇率是把双刃剑,可以提高国内产业出口竞争力,也可以被国际资本所伤。因此,只有打破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保持货币稳定前提下,将单边汇率变动变成双向浮动变动,较少被投机做空机会,确保货币安全,维护稳定国际环境。
  人民币高利率与低汇率或许会成为海外低利率高汇率货币国家进行金融套利攻击的一个方向,因此,利率市场化与汇率自由化显得很重要,只有我们把两率体系完善了、健全了,才有条件去考虑开放金融领域,否则只是羊入虎口,自取灭亡。此前,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能够抵御国际热强冲击,得以幸免,靠的正是资本管制这个杀手锏,资本管制让国外资本不能自由进入,却也让人民币走不出去,如果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那么,那就必须要放开资本管制。依靠多年以来的顺差所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只是给中国带来了巨额超发货币及天文数字的美国债券,单纯的积累外汇储备不是一个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
  如果能够实现国际化,成为海外贸易伙伴国甚至是全球多数国家的储备与交易货币,并建立起回流机制(应该发展金融债券及衍生品市场,而不是继续做大房地产泡沫、扩大民生领域收费)的话,那么,继续依靠大规模宽松刺激性货币政策发展经济就会成为可能,而不是超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届时,中国将获得更广泛、更强势的经济话语权,甚至可以通过调节自身货币价值来影响全球经济。把人民币国际化换个说法,就是通过增发货币,自己坐享经济发展成果,向别人转嫁货币通胀危机。
  但是,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建立一种类似美元的强势货币,否则,哪会有国家愿意接受人民币。美元的强势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实力与强大的军事力量及石油货币的垄断地位上,从中国自身情况来看,不可能走美国的老路来发展做强货币,按目前发展前景,中国还是要强大自己的看家本领“制造业”,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重新站稳脚跟,扩大国际领域话语权与主导权,让国家主权权威成为货币的依附。如果不能建立本国货币依存体系,即便是人民币国际化了,也只能是美元汇兑本位,外国吸收多少人民币取决于中国政府能无条件随时兑换多少美元,最终不还是要看美国脸色行事,而一旦脱离了巨额美元外汇储备,那就只能是一堆印刷纸片而已。
  三、解构世界旧格局,建立新格局
  自加入世贸协议后,坐拥政策的便利加上产品价格的优势,中国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另外,美国对世贸协议的控制逐渐弱化,不能再向以往那样能够对世界经济格局进行掌控。所以,最近几年,西方与亚洲国家相继组建了几个贸易区,唯独将中国排除在外,用意不言而喻,中国经济的崛起让美国忌惮,威胁了世界多数国家的利益,因此,攻击中国出口产品成了海外竞争对手国的首要任务。
  随着,劳动力支出与原材料采购成本的上升,已经让中国失去了对国外资本投资吸引力,部分工厂外迁至东南亚或是回流到欧美国家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单纯依靠成本优势来占有国际市场已经不是未来的趋势了。那么思路转换一下,从出口贸易到出口服务呢。
  如果中国上海建设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世界贸易港口,辅以政策与经济便利条件,像新加坡一样做大转口贸易规模,再加上亚欧大陆桥运输通道,上海有实力成为世界经贸往来的一个关键中转港口与专节。但是仅仅靠上海这个城市来完成世界经贸运输节点这个任务显得还有些片面,放眼全中国,上海背靠长江三角洲、带动沿海、辐射内陆,还需要一个工业基地来做支撑,否则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这个支撑就是东北。
  在二战结束之际,苏联军队将东三省内日本人所建工厂进行了破坏性拆除,留给国民政府的仅仅一片凋敝破败,这么做主要还就是出于斯大林对东北工业体系的顾虑,毕竟临近自己国家的地方有这么一块地方,始终是个威胁。当时二战前,日本选择东北作为前沿基地,投入这么多资本发展重工业,是出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考虑,即使是前苏联也都对此有所顾忌,可见东北地缘因素太重要了,因此,振兴东北发展老工业基地,重要的是可以对亚洲邻国形成钳制。
  如果将东北作为国内重工业产业输出支撑基地,再将东西中部地区进行产业整合,那么整个中国版图将形成一个清晰的经济发展格局:东北板块发展重工业与战略新兴产业、东南沿海板块发展轻工业与战略新兴及高技术产业、中部板块城市发展传统转移工产业劳动力输出、西部板块地区发展资源经济,四大板块能量通过上海自贸区这个世界级贸易港口向海外市场释放,通过城镇化建设向国内市场输入,以世界与国内两个市场来支撑未来经济的大发展。
  另外,通过把上海自贸区打造成世界级贸易港口,让国际经济贸易对中国形成惯性依赖,组成利益共同体,也对下面所要提到的海上运输通道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能源运输通道中最终要的一条就是霍尔木兹海峡到马六甲海峡这段,如果马六甲海峡被封锁,中国将无法从中东与非洲运输石油等资源性物资,国内生产与运转将面临瘫痪,地缘影响太大了,而马六甲海峡附近恰恰有美军驻扎基地,一旦发生国家间冲突,这个咽喉要道将对中国封闭,后果难以预料。如果上海自贸区成为世界贸易往来不可缺少的一个贸易港口的话,美国想封锁马六甲海峡这个咽喉要道影响到不仅是中国的利益,而是自贸区内贸易国家的利益,中国的海上通道安全也借此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综上,面对当前国内与国际之间纷繁的经济危机状况,中国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首先是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国内市场;其次是完善国内金融,让货币走向国际;最后,解构旧格局,建立新格局。

http://ht1993.com/eht/311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