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戴帽子!
帽子的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粗略分一下,有具体的帽子,有抽象的帽子;有活人戴的帽子,有死人戴的帽子。
久哥本文专讲抽象的帽子。抽象的帽子一般指名号、称呼,类似于给人贴的标签。比如说中国男人人人唾弃的帽子—-绿帽子,就是一顶抽象的帽子。
追根溯源,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创造抽象的帽子了,比如“酋长”“王”“皇”“帝”“皇帝”“诸侯”“士”“师”“贵族”“平民”“奴隶”……
在古代中国,“皇”的本义是大的意思,称“皇”就有社会地位至高无上的意思。“帝”的本义也是大的意思,也代表着社会地位至高无上。在上古时代,称“皇”就不称“帝”,称“帝”就不称“皇”,故有“三皇五帝”之说。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觉得单独称“皇”或者称“帝”已经不足以标榜其功勋和伟业,唯有称“皇帝”才能满足其心愿,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顶帽子——“皇帝”诞生了,“皇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大”的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N次方”。秦大大自称“始皇帝”,寓意嬴家天下传承万世万代。不过历史给秦大大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秦朝竟然只传至“二世”就被拿着竹竿和树枝的农民兄弟给灭掉了。
以上讲的是给活人戴帽子,但是在古代中国,给死人戴帽子可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
给死人戴的帽子在古代叫着“谥号”。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早期谥号为自称,比如“周文王”、“周武王”。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帝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司方法(参考《历史的荒原》),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司。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司方法祭司祖先,祭司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盘是指敲打磐磬的祭祀方式。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汉朝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因为他的谥号为孝献皇帝,这个献字的意思为聪明,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是十分认可汉献帝刘协的。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被叫做圣祖,朱棣被叫成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恶行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暴烈的国君,“国人”发动暴动,他被流放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饿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亦作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釐(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炀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按前人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未死而谥的特别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弑父,谥父为灵,岂料其父尚未瞑目,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太子即改谥为成(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目。因为成字比灵字要好得多。
朝廷赐谥,很多时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例如唐代萧瑀谥号贞褊,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谥亦可追夺,如秦桧死后,宋高宗赐谥忠献,意思是褒扬他危身奉上、智质有圣,至宋宁宗时追夺原谥论,改谥缪丑,那是指斥他名实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况则较为特别,规定礼部奏请才能得谥。换句话说,获得请谥者必是朝廷眷念怜惜之臣,其谥号自然没有贬意,只不过赞美程度有轻重之别。
还有一个颇有趣的问题是,历代失政的帝王、失国者是否恶谥随身呢?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谥的,例如弑父的楚穆公、东汉的桓帝。假若失国者由新朝定谥,他们才较容易得到恶谥。除了正式的谥号外,也有私谥。私谥始于东汉。私谥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所立,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世称陶靖节、林和靖。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的情形下,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
但是从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六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二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康熙皇帝死后,雍正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讨了7天八夜,最后给康熙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1949年后,中国的“帽子文化”被发展到了极致。
在文革时期,共有上百顶政治帽子,你如果被有实权的人物戴上其中一顶,你的小命就难保。
叛徒、国民党特务、派遣特务、国际间谍、军阀、党阀、反党分子、走资派、漏网走资派、投降派、野心家、黑线人物、工贼、现行反革命、黑手人物、黑秀才、经济主义分子、右派分子、民主派分子、中庸之道分子、变色龙、小爬虫、绊脚石、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小绵羊、小修苗、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修正主义分子、小算盘、管卡压分子、资产阶级法权分子、奴隶主义分子、走白专道路的人、唯生产力论分子、经验主义分子、吃老本者、阶级斗争熄灭论者、大男子主义者、业务挂帅者、以生产压革命者、复旧分子、低级趣味者、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者、黄色下流分子、软骨病患者、政治上幼稚者、封建残余分子、鼓吹智育第一者、分数挂帅者、锦标主义者、里通外国者、洋奴哲学分子、爬行主义者、偷听敌台者、自绝于人民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任国家主席被戴上“叛徒、内奸、工贼”三顶帽子之后,就被剥夺了生存权。
在当今中国有三顶至高无上的帽子:马列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当今中国有五顶最恐怖的帽子:颠覆国家者、危害国家安全者、造谣传谣者、泄露国家机密者、寻衅肇事者。
在当今中国,“帽子文化”正在蓬勃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
王立军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历经二十五年,走上副部级领导岗位,可谓一路顺风顺水,他是时代的幸运儿。据此前宣传材料说;他在履行警察职务中与歹徒博斗,负伤二十多次,六次荣立一等功,曾经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民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等全国性荣誉称号。王立军头上带着《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帽子,还有“打黑斗士”“中华脊梁”“劳模”“国家级骨干”“打黑英雄”“破案能手”“破案专家”“新长征突击手”“道德楷模”“领路人”“带头人”“火车头”。。。。。。据细心人从媒体报道中统计,他有一千多顶帽子,而且非常搞笑的是,这些帽子文强也戴过。现在王立军成了阶下囚犯,不知那些不厌其烦为王立军制造帽子,争先恐后给王立军戴上帽子的人有何感想!
最搞笑的是某位央视女主播,她竟然花了八千元人民币,向“帽子公司”买了顶“中华脊梁”的帽子,自己给自己戴在头上,让全国人民笑掉了大牙。
在专制集权社会,在权本位制社会,在森严的等级社会,帽子可以把你送上天堂,也可以把你送进地狱。